县委第十七届二次全会提出“鼓励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”,按照这一思路,上集镇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,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。
当记者来到上集镇民族村立体农业稻蟹种养示范基地时,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稻蟹生长情况。今年,民族村探索尝试在78亩稻田内投放7万只蟹苗,通过稻蟹共生的种养模式,提高农民经济收益,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。上集镇民族村党总支书记朴小勇介绍:今年要是效益好的话,打算明年继续扩大规模,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。
上集镇天放村呆头鹅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坚持“生态产业化”的发展理念,依托玉米地环境进行立体养殖,10万只幼鹅采食玉米地内青草,节省了部分饲料开支。此外,鹅的粪便排泄到玉米地内充当肥料,通过自然净化吸收,不仅减少了污染,还肥了土地。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,也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务工增收。上集镇天放村呆头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艳秋介绍:合作社用工优先录用本村村民,现在一共有十多户村民参与大鹅养殖,每名村民每年都能增收三万多元。合作社也实现种鹅、孵化饲料、幼鹅养殖一条龙,现在合作社养鹅这块年收入在100多万元,孵化饲料这块年收入在200多万元。
稻田养蟹、玉米地养鹅……,上集镇以种促养,实现了“一块土田、两项收益”,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、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
(记者 周玥)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